最近有部电影,在网上可真是炸开了锅。一边有观众看得哭到停不下来,甚至自掏腰包给电影宣传;另一边,有的博主却表示“不给钱就不看”,还说这电影是在鼓动仇恨,很危险。没想到一部电影能让观众和博主分成这么对立的两拨。
有个博主,还挺有名,在视频里就公开说这部电影传递的情绪有害,甚至把我们那段苦难历史说成了“洪水猛兽”。意思就是,看了这电影,大家就要冲动得去办护照,下周飞出去闹事了呗!舆论太热闹,官媒都忍不住出来替《南京照相馆》说话,网友们就开始纳闷:这些反对电影的人到底拿了多少好处?
到底这博主说了啥,这部电影又怎么戳到了大家的神经?其实网上都查得到,最后会列举。
电影上映一周后,票房差点破十亿。每次电影结束,灯光一亮,好多人还沉浸在情绪里缓不过来。有位女性博主,看完直接在网上甩出四个字:“不共戴天”。面对民族痛苦的往事,愤怒、难过甚至仇恨都是正常反应。很多网友也觉得,跟加害者和解、空谈反思,简直就是让受害人原谅了施暴者。
但北京有个叫“鸦王说”的博主,偏要站在情绪的对立面。他说,别人不给他一万块,他才懒得去看这种让人难受的电影。他觉得《南京照相馆》只会激化仇恨,挺危险的,还拿去年苏州日本校车被袭的事当例子,说过激的民族情绪会反噬我们自己。
在日本这个话题上,尤其是靠着《南京照相馆》,他像是完全换了个角度,完全没说那些历史冤案和仇恨,也不谈三十万南京遇难同胞、三千五百万死难全国同胞、无数资源文物被掠夺,只说“日本为中国做了多少好事”。
他还专门提了日本几十年前给中国的经济援助,说国内很多大型项目都有日本钱的影子,然后问:难道中国和日本之间就只能剩下仇恨吗?
就说这些事实本身,其实没人否认,但偏要在人们痛悼遇难同胞的时候大谈日本给了多少好处,不觉得有点“找骂”吗?这所谓的援助其实都是还得还本付息的贷款,又不是日本白送。更关键的是,能用钱来抵消生命和战争的伤害吗?一场大屠杀,被一笔贷款一笔钱换掉,本身就很荒唐。
有人把这比喻成“先狠狠揍你一顿,转头给你根糖,然后让你感恩戴德”。而“鸦王说”的其它视频网友一看更来气了,前面几个视频两个在讲“放下仇恨”、“爱与和平”,还有一个夸“伟大的以色列”,简直摸不清他到底想表达啥。
他还把苏州那位用身体保护学生的胡友平女士抬成道德典范,说她超越了国界,真正显示了大爱无疆,觉得所有人都该学习她的精神。据他说,胡女士证明了个人是可以超越集体仇恨的。
但其实细想一下,这不是偷换概念吗?胡友平的善良,其实正是中华民族心底的温暖,她的行为跟国耻和民族记忆没毛病,也并不冲突。我们一直也没否认,中国人完全可以跟日本等各国的好人做朋友。
举个例子,说到南京大屠杀,不也有德国的拉贝先生保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吗?我们也一直感谢他,但难道这表示我们就可以支持当年的德国法西斯?把民族灾难缩小成只有个人之间的矛盾,再拿个别人的亮点掩盖大问题,这思路未免太轻飘了。
在“鸦王说”这电影既是“割爱国韭菜”的商业片,又是灌输“仇恨情绪”的宣传片。其实网上骂《南京照相馆》的声音还不少,有些人以前喷《731》生化战题材,现在看见《南京照相馆》成了新靶子。
还有的批评电影拍得不够真实,没表现出日军的残忍,或者说故事情节都经不起推敲。但支持的网友又反驳,没直接画面展示血腥,才是真正对历史的尊重,那些看似不合理的桥段,其实正反映了南京当年的混乱和悲怆。后来,官方媒体一发声,局面瞬间变了。
官媒直接把这波黑电影风潮说成是“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暗示背后有人操控搞事。网友也都看得明白,这早就不是单纯争电影好坏了,而是变成了关于国家历史话语权的大讨论。说到头来,所有争吵就剩下一个问题:记住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
“鸦王说”这些人给的答案是要“珍惜和平”,他们坚信,如果一直被仇恨束缚,国家肯定没出路。但更多的人觉得该记住那份“落后就会挨打”的教训,也要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
这种“复仇”绝不是指让大家去伤害现在的日本老百姓,而是要让国耻成为我们自强的动力。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资格说和平、才不用祈求别人施舍,也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复。否则,“鸦王说”们怎么还能舒服地坐在空调房里刷短视频,考虑“要不要看电影”而不是担心“今晚能不能吃饱”呢?
一个忘了历史的民族,连自己的根都不知道,那才是真正没有未来。
香港配资公司,证券配资网站,股票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