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水务局印发《成都市城市内涝积水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将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排涝能力建设,分阶段推进内涝积水隐患整治,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一批严重积水点位整治,整体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基本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一处积水点位小微整治工程的施工现场
随《行动方案》共同印发的,还有“积水点位小微整治工程清单”,内容涉及110个项目。同时,计划在“5+1”区域3000余个点位布设积水监测设备,实现内涝积水灾害预警和风险区分析功能。此外,对14处高风险且需要移动抽排设备保障的城市积水风险区,确保在5~10分钟内到达现场展开处置等。
成立专班
9月底前排查城市内涝积水隐患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本次《行动方案》,在9月底前,将全面排查全市内涝积水隐患、分析积水成因、制定治理措施等。
展开剩余75%在排查模式以及积水成因分析上,将采取实地踏勘、模型分析、专家会诊、群众走访等方式,全面收集历史积水数据、分析降雨径流特征及地形地貌影响,系统研究内涝积水成因,为内涝积水隐患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确保治理措施有效?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编制内涝积水隐患“一点一策”,明确管控和治理措施,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等,确保管得住、治得好。
值得关注的是,随《行动方案》共同印发的,还有《成都市城市内涝积水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专班组建方案》。其中提到,专班成员单位包括: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公园城市局等相关部门(单位)。
“积水点位小微整治工程清单”发布
涉及110个项目
此次发布的“积水点位小微整治工程清单”内,共有110个项目,完成时限为2026年6月底前。项目将采取新建雨水管、改造雨水箅子、设置防倒灌设施等小微整治措施,短平快治理、缓解内涝积水隐患,局部改善排水条件。
▲工作人员在积水点位小微整治工程现场施工
例如,针对二环路高架桥积水点位,将根据桥梁结构、积水位置的不同,拟采取增设溢流孔、积水池等方式增加排水能力28处;拟通过调整桥面坡度等方式处置积水点位,同时增设水位警示标识,预计完成时间为今年12月。
剑南大道三环路神仙树跨线桥出城下桥处,计划将23座雨水箅子改造为平立结合式雨水箅子;新建雨水支管管径,长度100米;新建双箅雨水口5座(平立结合式雨水箅子)等,规划完成时间为2026年4月。
计划在3000余个点位布设积水监测设备
14处积水风险区5~10分钟到达
《行动方案》提出,针对非工程措施内容,应分阶段采取措施。例如,在预测预报阶段,相关部门对降雨情况进行预测,内涝风险点位气象监测覆盖率提升10%;在应急响应方面,要求移动抽排设备在勤率达80%等。同时,根据积水情况,及时调整交通信号,实施交通分流,并实时发布路况信息及绕行建议等。
具体来看,“在历史内涝点位基础上,每一轮强降雨后开展复盘分析,锁定积水风险点位,分析问题成因,制定管护措施和工程治理措施。”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信息化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内涝积水监测系统,在“5+1”区域3000余个点位布设积水监测设备,实现内涝积水灾害预警和风险区分析功能,发生积水自动推送市防汛办及排水设施运维单位,显著缩短积水灾害处理反应时间。
如何高效处置,全力保障城市运行?上述负责人介绍,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应对超标洪水应急预案,厘清各行业、各部门职责。暴雨预警后,及时发布内涝积水风险提示,实时推送积水点位地图,前置挡板、沙袋、移动抽排车辆等物资设备,对严重积水点实行移动抽排车辆24小时驻守。
例如,出现积水后,布设隔离设施,及时疏导交通,防止人员车辆涉水穿行;市政环卫、设施管护人员快速响应,及时清理堵塞雨水箅子的垃圾和杂物。
此外,对14处高风险且需要移动抽排设备保障的城市积水风险区,采取“1+3”24小时驻守方式,即1辆应急车辆就近停放、3名应急人员24小时在岗驻守,确保在5~10分钟内到达现场展开处置等。
“成都正在向更具水安全韧性的体系发展,将城市河湖、排水管网等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更为综合的雨洪管理架构。”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开展城市内涝积水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分阶段整治内涝积水隐患,是为了整体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基本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切实提高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图据受访者
编辑 许媛
发布于:北京市香港配资公司,证券配资网站,股票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