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明智,俄军该认真借鉴?俄媒:舰载机中国选对了,俄罗斯错了
在苏联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规划中,曾经为航母作战群设计了双机种协同作战方案。
苏霍伊设计局研发的苏-33重型舰载战斗机与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K轻型舰载机构成了理想的战术组合。
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这个精心设计的装备体系遭遇了严重挫折。
由于国防预算的急剧缩减,俄罗斯海军被迫调整了原有的舰载机装备计划。
曾经作为主力机型的苏-33最终仅维持了约24架的现役规模。
更严重的是,苏-33的生产线在联盟解体后完全中断,导致后续维护保障陷入困境。
零部件供应短缺使得现役苏-33机队的完好率持续下降,作战效能逐年递减。
面对这种情况,俄海军从2009年起开始批量采购新型米格-29KR舰载战斗机。
这些新采购的米格战机主要用于替换因老化严重而陆续退役的苏-33机群。
俄罗斯《军事观察》杂志此前刊登过一篇分析文章,文中明确指出俄方在舰载机发展方向上存在战略失误。
该报道特别提到中国在舰载机领域的成功经验值得俄罗斯军方借鉴,认为中方采取的发展路线展现了极高的战略智慧。
米格-29K这款舰载战斗机的性能表现与苏-33存在明显差距,同时也逊色于中国在苏-33基础上研发的歼-15战机。
具体来说,米格-29K存在诸多技术短板,包括有限的飞行距离、较小的武器挂载能力、升级改造空间不足以及过度依赖作战体系支持等问题。
就航程性能而言,米格-29K在不加装额外油箱的情况下,最远只能飞行2000公里,实际作战半径介于600至850公里之间。
相比之下,苏-33在相同条件下能够达到3000公里的最大航程,其作战半径可达1200公里左右。
在武器挂载能力方面,米格-29K仅有9个外挂架,最大武器载荷限制在4.5吨。
而苏-33则配备了12个外挂点,能够携带6.5吨的各类武器装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谓"极限挂载"仅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在实际作战环境中无论是米格-29K还是苏-33都很难达到标称的最大载弹量。当考虑到现实作战条件时,两种机型的有效载荷能力将出现显著差异。
现代航母舰载机在执行任务时,为满足远距离作战需求必须携带额外的燃料储备。这意味着宝贵的挂架位置将被副油箱占据,从而大幅压缩了可用于携带武器的有效空间。
以苏-33为例,在典型作战配置下,其实用载弹量通常会缩减至3至4吨左右,这包括各类空对空导弹与精确制导武器的组合配置。
而体型较小的米格-29K在挂载副油箱后,其武器携带能力更是急剧下降,实际作战载荷往往只能维持在1.5到2吨这个相当有限的水平。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米格-29K在有效载荷方面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其实际作战效能与苏-33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从未来发展空间来看,米格-29K由于机体尺寸的限制,既难以升级更大功率的机载雷达系统,也无法容纳更先进但体积更大的航空电子设备。
此外,这种轻型舰载机还面临着无法加装专用电子战吊舱的困境,这在现代空战环境中无疑是个重大缺陷。
苏-33舰载机在尺寸和重量上明显超过米格-29K,这种更大的机体尺寸为其后续改进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可能性。
中国海军在歼-15基本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改造,通过加装多个专用电子战吊舱,发展出了具备电子对抗能力的歼-15D改进型号。
米格-29K由于自身航电系统集成度有限,无法装载足够的电子设备,因此在作战时必须高度依赖地面或舰载指挥系统的支援和引导。
米格-29系列战斗机最初的定位是苏联为东欧战区设计的专用前线作战飞机,其作战理念立足于陆基作战环境。
在东欧战场环境下,苏联及其盟国建立了密集的地面雷达网络和指挥控制系统,能够为米格-29提供完善的作战体系支持。
然而在远海作战环境中,这种依赖地面支援的作战模式就暴露出了严重缺陷,特别是在苏联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背景下。
苏联时期研制的电子设备普遍存在体积庞大、重量超标的问题,其舰载雷达系统在性能上受到严重制约。
受限于舰艇平台的承载能力,苏联海军舰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都远逊于陆基大型雷达站,这直接影响了米格-29K的海上作战效能。
由于俄海军缺乏完整的作战体系支撑,米格-29K舰载机难以发挥其全部作战效能,这直接影响了该机型的实战表现。
苏-33战机为何会退出历史舞台?
从长远发展来看,苏-33舰载机对俄罗斯海军航空兵的建设价值显然高于米格-29K。但历史的选择往往令人困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俄方最终放弃苏-33?
经济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带来的经济震荡,使俄罗斯国防预算捉襟见肘,在装备发展路线上被迫做出妥协。
作为一款重型舰载战斗机,苏-33的研发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这款代表着苏联航空工业巅峰的舰载机型,其单机造价远超轻型的米格-29系列。
在经济困境下,俄罗斯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不仅终止了苏-33的生产线,还将现役机队规模从最初的35架缩减至24架,其余战机被迫提前退役。
从成本角度分析,米格-29K作为已经投产多年的成熟机型,其研发投入和生产设备折旧都得到了充分的分摊。
这款被定位为轻型舰载战斗机的机型,在制造环节本身就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米格-29系列战机的总产量早已突破1600架大关,这为俄罗斯海军提供了额外的灵活性。
即便现役的米格-29K数量出现短缺,俄罗斯完全可以通过改装现役的其他米格-29系列战机来补充,这种方案能显著降低舰载机部队的运营成本。
考虑到苏联解体后的实际情况,俄罗斯海军仅保留了库兹涅佐夫号这一艘航空母舰。
这艘与我国辽宁舰同源的航母,其舰载机搭载能力被限定在20余架的规模。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俄罗斯海军保留24架苏-33舰载机的决策就显得非常合理。
当时的决策可能还包含这样的战略考量:暂时中止苏-33的生产,待未来经济条件改善后,再根据新型航母的建造计划同步研发更先进的舰载机型。
然而历史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俄罗斯在航母领域陷入了双重困境:既无法建造新型航空母舰,也无力修复现役的库兹涅佐夫号。
更为严峻的是,俄罗斯海军最终选择彻底停止舰载机部队的运作,这标志着其远洋作战能力的重大衰退。
在俄罗斯海军面临的诸多挑战中,舰载机问题虽然严重,但真正制约其远洋作战能力的核心瓶颈在于航母的缺失。
库兹涅佐夫号的长期维修停滞和新航母建造计划的搁浅,导致俄罗斯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现役航母的国家。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俄罗斯联邦从未真正掌握过完整的航母建造技术体系,因为苏联时期所有的航母建造工作都是在现今乌克兰境内的造船厂完成的。
1991年苏联解体后,构成航母工业体系的三大要素——专业人才队伍、科研机构以及生产设施,绝大多数都留在了乌克兰领土范围内。
这就意味着俄罗斯要发展航母工业,并非简单的恢复原有产能,而是需要从零开始建立整套航母建造体系,其难度堪比重建一个全新的工业门类。
俄罗斯长期面临经济发展的困境,这一直制约着其国防建设的能力。
在俄乌战争爆发前,俄罗斯每年的国防预算仅维持在600亿美元左右,这一数字远不足以支撑其庞大的军事需求。
维持世界领先的核武库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同时还要保障上百万现役部队的日常运作,这使得海军装备更新变得极为困难。
持续的俄乌冲突对俄罗斯国内经济和工业生产体系造成了深远打击,军工产能受到严重影响。
从当前形势来看,俄罗斯海军在可预见的未来都难以实现航空母舰的自主建造和列装。
除非俄罗斯能够通过国际军贸渠道引进现成的航母,否则其海军将长期面临航母短缺的局面。
#图文打卡计划#
香港配资公司,证券配资网站,股票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